关灯
护眼
    中原大地自繁衍以来,占据经济、政治、文化绝对统治地位的齐国以主人姿态主持了数百年,目前仍是具有主导地位不可动摇。唯一不同的是,经历了大小齐朝的更迭,国家主人从秦姓,变为了闵姓。

    秦氏王朝(小齐朝)历史始于元前,初齐元年,秦志刚于进康宫登基为皇,是为武英帝。平宗固平七年,元前历向元历过渡,中原大陆进入正元历史的发展周期。这一阶段,中原发达的奴隶制经济造就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和宗时期,小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小齐朝进入发展的全盛期。到穆宗即位时,秦氏王朝统治下的齐国已成为当时大陆上最富盛名的五大强国之一。然而,物极必反,事极必衰,奴隶制的固有弊病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愈发凸显,并逐渐扩大,严重影响了中原大陆的发展进程。于是乎,一种更适于其发展的新兴制度迅速崛起,并通过武力、战争等方式并入历史轨道内,直至最后替代奴隶制成为中原大陆发展潮流。

    小齐朝小农经济萌芽出现于明宗时期。明宗在位的56年,是小齐朝从中期向后期发展的过渡期。这一阶段,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出现在进康以北的经济发达区。到了理宗时期,小农经济迅速发展,自北向南不断延伸。这一状况下,奴隶制统治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于是,一批支持小农经济发展的封建主兴起。其中就有后来翻身做主人、掌握君权的闵氏。奴隶制与封建制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恩同年间发生激化。恩同十七年,南方大旱,水稻颗粒无收,庄户人家十有八九破产。底层农民卖儿鬻女者甚多。然而,奴隶主们不加节制的索取,终引起底层农民的反抗。以陈亮、李大怪为首的路童乡农民率先举起起义大旗,此后,多处乡民起义呼应。绵延小齐朝百余年的农民战争就此展开。

    扎根中原土地数百年的奴隶制,在发展中逐渐落后于时代,终究会被新兴制度所替代。这场由农民起义引发的百年战争,以封建主胜利、封建制完全占据主导地位而结束。以奴隶制立国的小齐朝被推翻。推崇封建制的大齐朝建立。

    以安十年,小齐朝末帝——齐朝宗禅位舅父闵昊中,小齐朝至此而终。闵昊中以翌年为成基年,建立了大齐朝。闵昊中即大齐朝后来的高祖武皇帝。成基十八年,高祖逝。太子岗即位,是为太宗。太宗尚文尚礼,推崇文治。在位32年间,太宗为大齐朝繁盛奠定了文治基础。作为多子的帝王,太宗共育有17子21女。在对待继承人问题上,万分谨慎的太宗遴选了近30年,才于尚文三十年择定敦厚诚实的十六皇子为太子。太宗去世后,太子习即位,改年号为大和,是为仁宗。年轻的仁宗并没有意识到先帝30年太子位之争已留下致命祸根。相反,尚文年间因太子之位悬空引发的30年太子位之争,于仁宗而言仅是太子多年悬而未决的必然产物,只要尽早解决太子问题就能避免。于是,引以为戒的仁宗,在大和元年即将庶三子立为太子。尽管满朝文武以嫡庶、亲贵反对立三皇子为太子,但仁宗仍以贤能、品行为由强行立了太子。同时,在选贤择能的理念推动下,仁宗大力推进任贤使能政策,在官员任免和科举取仕上尚贤尚能,并放宽对寒门子弟科举和做官的限制。数年间仁宗朝朝堂根基渐固,一派兴兴向荣。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酝酿已久的叛乱在大和十五年的端午节上演,将齐国百姓拖入了三年地狱般的水深火热里。

    大和十五年五月初五,毓京皇宫内鸣响礼炮。仁宗皇帝领着太子的庶次子拜谒天地,正式宣布立太子乾的庶次子为第三任皇位继承人。同一时间,毓京以北同鋆府的玉泽州、临中府的痩西州爆发叛乱。以高祖幼子宁王、太宗嫡出13子章王为首的叛军,打着复兴旧制的旗号,兵起玉泽、痩西二州。月余间,叛军由最初3万人增加至10万人,自北向南浩浩汤汤而来。六月十六,宁章叛军控制了北部平泰京。六月底,叛军以平泰京为据点,向毓京发兵20万,由宁章二王带领,势要“除佞君,复旧制”。七月初七,叛军临城,与毓京京畿军展开了七七四十九日激战。八月二十四,叛军攻破毓京。太子府大门被火雷轰开。太子乾一族24人及其苏卓薄应辛五大幕僚家族近千余人一夜之间被屠戮殆尽。八月二十九,毓京皇宫告急。仁宗与一众后妃、皇子皇女由近侍大臣相护逃出皇宫。自请留下护卫皇城的康王,承担起主事之责。九月初九,康王与宁章二王经过多次激战后在紫荆门形成对峙。此后,仁宗逃出毓京的消息传来。章王率军追击。孤立无援的宁王被康王砍下人头,悬挂于城墙上。自此,毓京皇宫之围得解,康王掌控住毓京宫局势。十月十二,康王肃清毓京叛军党羽,完全掌控了京城。同一时间,仁宗一行人被章王人马围于南部的日雷山下。叛军围而不攻,历时七天七夜,意图逼迫仁宗下跪投降。十月二十二,已致仕的蔺老将军率领数百名家丁族人前来护君,斩杀叛军前锋猛将数人,一时间震慑住了章王人马。十一月初二,身中数十刀的蔺老将军倒在血泊中,仁宗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眼看仁宗将落入章王之手,千钧一发之际,南部尚温军突破重重关卡而来,终救得仁宗一命。此后,仁宗由尚温军护送避入尚温京。十一月十二,东部通霏军抵达江南省,与尚温军形成合围,将章王叛军困于绍浮山下。十一月十七,尚温、通霏两军发起对叛军的最后进攻。7万叛军被杀,章王及其余孽逃脱。十一月三十,毓京传出消息,康王手刃章王及其亲信余孽共45人。历时210天的“宁章之乱”结束。

    十二月初一,一卷改立康王为太子的诏书被送到尚温京,激起了涟漪无数。此时,仁宗才意识到,原来人人称颂、护卫了京畿的嫡长子才是这场叛乱的幕后始作俑者。一切不过是利益集团的博弈,最终只是要送康王上位。

    十二月初三,毓京朝廷百官上书陈请代理朝政的康王即位。康王当即杀了三位陈请大官,随后杖责了多名言辞激烈的官员。十二月初五,百官跪于紫荆殿上,要求康王即位。十二月十二,康王最终同意即位。翌日,康王登基,以翌年为新安年,遥奉尚温京的仁宗为太上皇,并迅速展开新朝改制。十二月三十一,康王以大赦天下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新安年三月十九,太宗之子宋王、鲁王以“诛串谋者,复兄长仇”为名,兵起以粟府,集结了5万军队向毓京杀来。三月二十九,宋鲁联军抵达毓京城外。而后九日内,宋鲁联军与毓京京畿军对阵不下数十次,双方各有损伤。四月初八,康王勾结宁章二王的谣言自京畿军中起,此后迅速发酵。四月初九子时,宋鲁联军发起突袭,毓京城门破。四月初十,毓京皇宫被联军攻陷。康王仓猝出逃,最终命丧太子街乱民之手。四月十五,宋王、鲁王邀请太宗另二子韩王、赵王共同主政,得到二王积极回应。四月二十五,韩王、赵王入京,与宋王、鲁王形成四王听政,共同入驻紫荆殿。四王改年号共和,开始了四王共治时期。

    此时,偏安尚温京的仁宗却依然按兵不动。三四月的毓京动乱,尚温军和通霏军无任何异样,甚至于四王派遣使臣前来尚温京时,除了被拒之门外,尚温京不见任何行动。四王一度以为仁宗按兵不动是留有后招,甚至发兵30万围攻尚温京。然而,除了与尚温、通霏两军对峙外,并没有引起任何波浪。无奈之下,毓京只得休兵作罢。此后大齐朝出现毓京四王共治、太上皇偏安尚温京的奇怪现象。

    共和二年三月初三,紫荆殿上四王因统兵权问题首次出现政见不合。而后四王矛盾迅速发酵,朝堂间派系林立,风波不断。共和三年元宵节,毓京同往年一般置办灯会。元宵灯会上,宋王长子、鲁王次子因调戏良家妇女被妇人夫家教训了几句,一怒之下竟撸人放火,灭族全府,一时间激起千层浪。弹劾的帖子如雪花片般送入皇宫。对于两位贵胄宗室的处理问题,四王发生激烈争吵。最终韩、赵二王妥协,两位宗室子被禁于宫内草草了事。共和三年端午节,四王意图营造千秋和乐的盛世,再次大赦天下,大庆端午。是夜宫宴上,宋王长子借酒壮胆,□□了韩王儿媳。韩王小王妃羞愤难当,偕同两个幼子自杀。羸弱的小王爷一夜间痛失爱妻爱子,竟旧疾复发,不过七日就断了气。膝下仅此一子的韩王痛心疾首,当即提刀砍下了宋王长子的人头。毓京皇宫再次大乱。韩赵、宋鲁双方对峙。毓京烽火又起。

    共和三年六月十三,韩赵联军与宋鲁联军第12次对战于毓京城内。雾霭蒙蒙中,尚温军、通霏军突然出现,打得两路联军措手不及。不消两日,毓京内两路联军覆灭。六月十九,尚温军攻入皇宫,韩王、赵王投降,宋王、鲁王被制服。六月二十五,仁宗被迎回,毓京重回仁宗手上。六月二十七,西部奈良军、北部平泰军发出勤王响应。六月三十,奈良、平泰、尚温、通霏四军将韩赵、宋鲁两路联军合围于进康,全歼联军15万人。自此,大齐朝终结了四王共治时期,仁宗重新获得了紫荆殿大权。

    共和三年七月初一,毓京皇宫以东,旭日东升。身披明黄龙袍的仁宗重新坐到了紫荆殿帝王宝座上。此时,距离他被赶下皇位,已过去三年。在这三年里,皇室、朝廷、毓京,乃至整个齐国都生了大变,直接影响了往后多年大齐朝的发展。

    对于皇室而言,仁宗原配李皇后虽然死于“宁章之乱”,然因康王乃李皇后所出,导致仁宗复位后,李后直接被废,家族充军。李皇后次子翼王王号被夺,贬为思安伯,逐出了族谱。于“宁章之乱”中被杀的太子乾,被仁宗追封为文肃太子,移棺帝陵。太子乾生母丽妃被追封为仁安皇后,移棺帝陵。尔后,仁宗在所有人的诧异中将没有生育子嗣的嘉贵人蔺氏晋封为皇后,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当其冲,即是在没有生育子嗣和教养皇子皇女的蔺皇后面前,仁宗如今所有皇子、公主都成为了庶出。其次,蔺皇后出自武官家族,其祖父蔺老将军在日雷山下保护仁宗时带来了大半家丁和族人,如今仅存的蔺氏家族,皆为旁支,毫无根基。这样的外戚家族,是否真的可以帮助新后母仪天下?所有人都打上了问号。

    对于朝廷而言,三年动乱,仁宗复位,带来的是官僚阶层的大洗牌。无数官僚大族或在动乱中覆灭,或因支持站队被夺官削位。仁宗复位后的朝廷,从中央到地方,官僚被大淘洗,大批有为地方官进入毓京为官,寒门子弟得到提拔重用,旧官僚大族被新兴官僚家族所替代。朝廷官僚品貌焕然一新,愈发凸显出生机。

    对于毓京而言,跌宕起伏的三年,带来了巨大破坏和苦难。无数大族覆灭,庄园毁于一旦。百废待兴中,仁宗复位能否带给毓京真正的安定?毓京在等待着答案。

    对于齐国百姓而言,尚贤尚能的仁宗皇帝回归,意味着战乱结束,和平将现。不同于不得章法、强制改制的康王,不同于毫无政治根基与国家统治经验的四王,仁宗是太宗皇帝的嫡出子,有着良好的教养和政治见地,15年的大和朝廷统治,曾将齐国带上了发展的小高峰。如今再度复位,百姓们无一不敲锣打鼓表示欢迎。他们相信,只要有仁宗在,受了三年战争困扰的齐国百姓,必将迎来新生活。

    共和三年八月十五,仁宗携蔺皇后与诸子女拜谒天地,宣布改年号为大复,以明年为大复元年。这一天,追封苏福昱为永恩伯并世袭罔替的诏书下达毓京苏宅,拄着拐杖的苏进安颤着手接过诏书,孤独的在家祠内哭了一夜;同时,在千里之外的西部雍州,苏府大门被连夜叩开,大病中的苏如蔚由堂姑姑苏桂亲自送回苏府,从此走向了另一条人生轨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