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李世民取出那张还未正式发行的报纸,说道:“靠这区区报纸怕是不够吧?”

    吴正义点头:“自然不够,大唐识字的人才有多少,看不懂文字还是要听那些识字的掰扯。”

    “现在的报纸只是一种把表哥的态度和朝廷决策传递出去的方式而已,顺带作为一种推进知识普及的手段,真正的作用要到几年之后才能发挥出来。”

    “表弟可有良策?”

    李世民拿着这份报纸研究了几天,也发现了吴正义提到的问题。

    报纸说到底还是一种传递文字信息的载体,识字的人有限,报纸上的信息很难毫无阻碍的传到普通百姓耳中。

    原本想要依靠报纸来夺取话语权的想法在他心中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不过吴正义既然主动提起此事,他也想听听吴正义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吴正义说:“办法总比困难多,百姓不识字不要紧,听还是没问题的。”

    李世民有些失望道:“朝廷有专门的人到各地宣读重要的公文,但是并无甚起色,反倒会引起百姓的不喜。”

    找识字的人替朝廷向百姓解读政令是旧例,从秦汉时期便有了,隋以来朝廷更是加大了相关的投入,可是效果却并不明显。

    下面的百姓该不了解朝廷政令的依然不了解,甚至因为这项举措还引发了不少麻烦。

    吴正义嗤笑道:“朝廷请的那些读书人多数与士族关系紧密,让他们替朝廷张目就是个笑话,跟‘堂下何人为何状告本官’一样可笑。”

    李世民哑然失笑:“表弟这个比方真是清新脱俗啊!”

    “可是不用他们又用谁呢?朕总不能让朝廷的官员去乡野市井间宣读政令吧?”

    “表哥真会开玩笑,就您手底下那帮自觉高人一等的家伙会帮朝廷说话?”

    吴正义不屑道:“他们不直接煽动百姓造反表哥就该偷着笑了。”

    “你那是什么表情?朝廷官员没你想的那样不堪!”

    李世民没好气道:“你要是有办法就直说,不要拉踩!”

    皇帝也是有脾气的,吴正义这话戳心窝子,他能忍着不动手已经算是有涵养了。

    吴正义满不在乎道:“办法很简单,就看表哥够不够大气了。”

    “办法就是让你在大唐境内开通邮路?”

    吴正义要求的几个条件之中,其他的不难理解,无非是权与利二字,唯有开通邮路这件事李世民看不明白。

    吴氏商行的账目他看过,所有的经营项目中只有两个不盈利。

    一个是在琼崖、南洋、杭州等地修建的港口码头,一个是遍及南洋、九真、河南道与关中的邮路。

    修建港口关系到琼崖的海上贸易,前期投入后期收益,不难理解。

    但是邮路该怎么赚钱任凭李世民和几个智囊想破头皮也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邮驿体系朝廷也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完全就是赔本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