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毕自严合上手里的计划书就是头大如斗。

    “陛下,为什么呀?

    禁止毁林开荒就行了,为什么还要人工植树?

    甘陕晋三省沿河两岸人工植树十里。

    中下游流域两岸设立五里宽的湿地保护区。

    还要修造数个沉沙池区。

    这需要耗费天大的人力财力。

    有这必要吗,咱有人有钱吗?”

    “毕老,这个必要性不是有,是必须有。”

    “你通古博今,想必知道黄河在最早叫什么?”

    “黄河原本就叫河,

    而后《尚书》称之为九河。

    三国时期始称之为黄河。”

    “是啊,黄河原本不黄、不浊。

    即便是不能说是清如泉,

    但绝对不会是如今一碗河水半碗沙这种情况。

    河水越混,黄河泛滥和改道的次数越多。

    造成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大。

    那一次不是让千里良田变成汪洋。

    哪一次不是死伤无数,

    让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这种观点对大明的人来说就像是在说神话一般。

    朱由校费了半天口舌,

    才让毕自严明白了治理黄河的意义所在。

    “毕老,治理黄河,

    是一件利在当代,功耀万世的事情。

    是一件能给后世子孙减免灾祸的事情。

    越早下手,难度越小,花费越少。

    当然,这并不是说今年做了,今年就能看到效果。

    而是一件需要我们常年累月去做的事情。

    朕提议成立一个跨省域的黄河治理委员会。

    专职、专业的去研究、处理黄河治理这件事情。

    经费,就每年从中南半岛的收益里调拨。

    即便是把中南半岛的收益全部补贴到黄河上,

    也必须让黄河慢慢回归成清河。

    成为华夏大地温柔的母亲河。

    甘陕晋三省,在未来几十年不是大旱就是大涝,

    农业生产会经常性的入不敷出或者就是颗粒无收。

    所以,原本就是要继续从三省向辽东半岛移民的。

    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把移民的侧重点放在黄河两岸罢了。”

    “陛下,今年西北已经减产了三成。

    榆林、延安两地已经是颗粒无收。

    即便是河南、山东也出现了旱涝灾害。

    粮食产量也有所降低。

    若非有东南几省的稻米调拨,

    这样的灾情已经不小了,

    难道灾情还会延续下去?”

    “毕老,你以为朕急着收复吕宋、爪哇,

    派刘镇跨洋过海,不远万里去异域他乡,

    出动三十二万人马拿下中南半岛是为了什么?

    就只是因为朕好战吗?

    朕好战,怎么就不先去打蒙古汗国、藏巴汗国?

    怎么不去打高丽,追缴老奴?

    皇后身为国母,位尊显贵,

    为何放着安宁的日子不过,

    每天不是教授弟子,

    就是研究各种先进的机械、技术。

    忙的不可开交,累的腰酸腿疼。

    是她不喜欢清静,不知道享受吗?

    她如果想着法子去享受,

    朕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超越过她。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知道吗?”

    “陛下,难道说我大明要面临持续的大灾是真的?”

    “是真的,真的不能再真。

    未来三十年内,旱涝灾害爆发的频率会越来越大。

    波及到面积会从北方数省,蔓延至长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