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一)

    苏桂的行动力是惊人的。

    过往,周妈妈谈起苏桂时多是表达感激之情,夸赞苏桂有情有义,不以嫡庶论相交。纵然知晓这位苏家姨太太名声在外,在族里向来说话铿锵有力,但实际上并不知道苏桂有着怎样的能力能让苏门上下对她心服口服。然而今日,苏桂却以绝对魄力和行动力让周妈妈见识到了苏家女的不同凡响。

    先是午饭时一顿亲情牌打下去,让自家夫人无从拒绝医治宿疾的安排,再用一下午时间与林大夫讨论苏梅宿疾的治疗和疗养方案。这场讨论始于未时,结束于酉时。期间参与讨论的,包括苏桂、林大夫、周妈妈、梦楠、厨房两个掌厨婆子、医药间两个专司丫头以及四个主屋伺候的丫头。治疗和调理的专业问题,由林大夫亲自解答。梦楠、周妈妈和四个主屋伺候的丫头则罗列出以往苏梅的种种宿疾症状,林大夫根据她们所言提出应对策略。关于药补事宜,林大夫交待给了医药间的两个专司丫头。再有饮食上,林大夫对厨房两个掌厨婆子做了督促。

    苏桂由心竹陪着在一旁安静的旁听讨论,偶尔插几句嘴,说到药补跟食补所需时,就让心竹记下来,回头按照时间给苏梅送过来。

    几个时辰下来,粗使丫头往东厢里添了七回水,换了三次茶,端进去了两盘点心。期间,主屋伺候的丫头随柳误摔了一套红梅傲雪白瓷茶盏,紫陌则因为速写时没注意打翻了墨砚。除此之外,绝大多数时候东厢房的一应事务均井然有序。周妈妈心有感慨道:山庄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二)

    明间里屋内,苏梅着一身霜色罗裙斜靠在罗汉床上,手执一卷《三红话本》在看。最近她打算写一本关于新思想的书,如《三红话本》这类的民间文娱类书籍都是重点阅读对象。

    从苏梅开始经营“异书坊”至今,由苏梅亲著、已印刷出版的书共计五卷,均以“无名氏”为署名,基本保持了一年一本的出书频率。三年前因为“宁章之乱”,陇西地界不甚太平。“异书坊”更一度歇业停止经营。在交通闭塞、水陆不通的情况下,送入“遗世山庄”的书少了,苏梅写新书的速度就耽搁下来。直到仁宗复位后,贯通青城的水陆两道重新打开,苏梅才得以拿到所需的民间藏书。于苏梅而言,大家所出的书不过是胜利者的产物,或多或少带有个人阶级思想;而朝廷推崇的书籍多为传播统治思想,不具备实际作用。真正能够体现这个时代风貌的,是来自民间的藏书。这些书或来自灰色地带的小书坊,或来自百姓自家藏书,或来自私人书画馆。但凡她觉得有用的,苏梅都会吩咐“异书坊”的掌柜为她搜罗回来。因为藏书过多,西厢的三间房被打通成为了藏书阁,苏梅狂草一挥,命名为“敬文轩”。

    苏梅手上的这本《三红话本》是本月她读到的第三本书。她打算月底就开始动笔,先简单写写练练手。

    往常,苏梅看书的习惯都是用裹绵三载有余的梅子泡上一杯清香的梅子茶,配一碟周妈妈亲制的梅子糕,就这样耗去一下午时间。这会儿看书看累了,拿起秋菊映日白瓷盏淬饮一口才发现,这不是往常喝的清香梅子茶——梅子浓度不对,于是随口便问:“梦楠,今儿个没用地窖里的梅子吗?”

    随侍一旁的粗使丫头愣了愣,随即结巴道:“夫……夫人恕罪。奴婢不知夫人泡茶的梅子是哪……哪一罐。就随手从厨房架格上……拿……拿了一罐出来泡茶。”

    苏梅闻之抬起头,看了看眼前陌生的小丫头,这才反应过来,梦楠跟随柳四人都被苏桂叫过去东厢。“我都忘了,今儿个不是梦楠伺候。行了,你去替我把茶换了,用地窖里裹绵的梅子再沏一杯来。顺便问一下厨房的章妈妈,晚上白夫人和蔚姑娘的餐食准备得如何。”

    “是,奴婢这就去。”小丫头连连点头,端起白瓷盏就准备走。

    苏梅白皙、细长的手忽的伸了出来,按住小丫头的手臂道:“以后,别奴婢前奴婢后的。在我这儿,没有谁是奴婢。人,生而平等,可明白?”

    小丫头一动不动的盯着苏梅秀美的脸颊,半响才略带颤抖的点点头。

    苏梅轻扯嘴角,松开了手,满意的看着小丫头端着茶盏退了下去。拿起书卷正准备继续翻页时,屏风外人影波动。不多时,云妈妈噙着温和的笑容走了进来,见到苏梅即恭敬的福了福身。

    苏梅正诧异云妈妈来意,就听到地面上传来稚嫩童声。小如蔚礼数周到的对苏梅行了个礼,兴致雀跃地询问能否跟着下人们一起去梅林里打梅。

    苏梅闻之有些惊讶。寻常人家的闺女,尤其是出身官家的,等级观念都十分浓厚。就算如蔚被苏桂带去塞外养了三年,但白家也是分等级尊卑的,又怎会让如蔚和下人厮混。

    小丫头跪在地上,半响得不到回应,忍不住抬起头,又朗声地问一遍同样的话:“姑姑,我可以去吗?云妈妈说,要姑姑同意了,我才可以去。姑姑,你快点同意吧。要不,她们该回来了。”

    苏梅忍俊不禁,倾身问道:“那蔚儿告诉姑姑,为什么想出去打梅?”